好书推荐——————《天大的小事》
浏览量:444 回帖数:0
1楼
前言——巨与细·彼与此
国学自古大道朝天,国人自古大义凛然,赴汤蹈火也好,在所不辞也罢,表现的多为大处着眼,倡导的多为大而化之。相对而言,小处着眼或细节着力竟是那样地苍白与孱弱。
曾几何时,有关细节的话题逐渐多了起来,甚至“细节决定一切”,甚至“细节决定成败”。客观而言,细节固然重要,固然微妙,可说破大天,细节决定不了一切只能决定“一半”,决定不了成败只能决定“成色”。
尽管“细节决定一切”喊得山响,但人们对细节的认知似乎仍旧停留在就事论事的层面上。由此而来,因人而易的细节聚在一起叫个啥,因事而易的细节摞在一起像个啥,大处着眼者似乎有理由忽略不计。
人世间除了“穷乍富”一步到位剩下的全得要按部就班,身处发展阶段,穷很现实,糙很自然,可一旦上升到“科学发展观”的高度衡量,穷不可怕但“穷凑合”可怕,糙无所谓但活儿糙理不能糙。所谓土老财,所谓大怯勺,一般说来都挺阔,可不知到底为了啥,一旦钱出兜,一旦活儿出手,马上就透着莫名其妙的俗不可耐,马上就透着俗不可耐的莫名其妙。
或许是同样的玩意儿德国造耐用,或许是同样的物件儿英国货耐看,总之面对多面体的细腻想起了多元化的粗放,面对多层次的内秀感到了多边形的尴尬,最终由不得从单体细节想到群体细节,从具象细节想到抽象细节,甚至想到了说起来有些拗口听起来有些失声的“民族细节”……
相对形形色色的细节而言,民族细节既有形也无形,散在一边无足挂齿,可凑在一起却无所不能,犹如双刃剑,往好了舞,一好百好,四两拨千斤,往坏了抡,凡事稀松二五眼,凡事无可无不可。
道理如此,事理如是,因此无论从怎样一种角度看待,把对细节的关注转化为对民族细节的关注似不为过,无论从怎样一种尺度衡量,把对民族细节的重视程度提升到对民族气节的重视高度似不为过。
作为一名还算不卑不亢不俗不躁的个体学人,我始终尊崇的是“吃别人嚼过的馍不香”,因此,2000年,当咨询业的春天到来之际,声名显赫的我选择了“大话民族细节”这样一个不见其形难辨其踪的偏科选题。
非常庆幸的是,面对于此我没有拾人牙慧,我还算明白,白古代夫子的“之乎者也”似乎涵盖不了现代俗子常说的“N”与“巨”,而大话细节如果不用乘法相加或加法相乘,民族细节将永远寄居于小处之中……
许多大道理举在高处无处不飞花,用在大处无巧不成书,可惜的是不少大学问上得九天揽月却未必下得五洋捉鳖,不少大道理上得厅堂却未必下得厨房。一切亦如喜忧参半毁誉参半的“哲学”,将其供入象牙塔易,请其回融实践中难,将其印成教科书易,请其变为现世报难。
换言之,“透过现象看本质”是一种,而“透过本质看现象”是另一路。民族细节该纳入何种学科无从考证,但现行学问中,研究“西方思想方向”的比较多而研究“西人思维方式”的比较少却是不争的事实。
有缘客居北美五六载,正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,看到了水中月,看到了雾中花,看到了大千世界的另一半,看到了芸芸众生的虚拟层,透过形形色色和林林总总,有说景是他乡好,有说月是故乡圆。
他山之石可以攻玉。他山之石何以攻玉?长于写作的我蓦然发现,单纯的文字叙述似显孤立无援,单纯的平铺直叙似显苍白寡淡。于是想到了儿时的《看图识字》,于是想到了常说的“图文并茂”,于是想到了“一叶知
前言——巨与细·彼与此
国学自古大道朝天,国人自古大义凛然,赴汤蹈火也好,在所不辞也罢,表现的多为大处着眼,倡导的多为大而化之。相对而言,小处着眼或细节着力竟是那样地苍白与孱弱。
曾几何时,有关细节的话题逐渐多了起来,甚至“细节决定一切”,甚至“细节决定成败”。客观而言,细节固然重要,固然微妙,可说破大天,细节决定不了一切只能决定“一半”,决定不了成败只能决定“成色”。
尽管“细节决定一切”喊得山响,但人们对细节的认知似乎仍旧停留在就事论事的层面上。由此而来,因人而易的细节聚在一起叫个啥,因事而易的细节摞在一起像个啥,大处着眼者似乎有理由忽略不计。
人世间除了“穷乍富”一步到位剩下的全得要按部就班,身处发展阶段,穷很现实,糙很自然,可一旦上升到“科学发展观”的高度衡量,穷不可怕但“穷凑合”可怕,糙无所谓但活儿糙理不能糙。所谓土老财,所谓大怯勺,一般说来都挺阔,可不知到底为了啥,一旦钱出兜,一旦活儿出手,马上就透着莫名其妙的俗不可耐,马上就透着俗不可耐的莫名其妙。
或许是同样的玩意儿德国造耐用,或许是同样的物件儿英国货耐看,总之面对多面体的细腻想起了多元化的粗放,面对多层次的内秀感到了多边形的尴尬,最终由不得从单体细节想到群体细节,从具象细节想到抽象细节,甚至想到了说起来有些拗口听起来有些失声的“民族细节”……
相对形形色色的细节而言,民族细节既有形也无形,散在一边无足挂齿,可凑在一起却无所不能,犹如双刃剑,往好了舞,一好百好,四两拨千斤,往坏了抡,凡事稀松二五眼,凡事无可无不可。
道理如此,事理如是,因此无论从怎样一种角度看待,把对细节的关注转化为对民族细节的关注似不为过,无论从怎样一种尺度衡量,把对民族细节的重视程度提升到对民族气节的重视高度似不为过。
作为一名还算不卑不亢不俗不躁的个体学人,我始终尊崇的是“吃别人嚼过的馍不香”,因此,2000年,当咨询业的春天到来之际,声名显赫的我选择了“大话民族细节”这样一个不见其形难辨其踪的偏科选题。
非常庆幸的是,面对于此我没有拾人牙慧,我还算明白,白古代夫子的“之乎者也”似乎涵盖不了现代俗子常说的“N”与“巨”,而大话细节如果不用乘法相加或加法相乘,民族细节将永远寄居于小处之中……
许多大道理举在高处无处不飞花,用在大处无巧不成书,可惜的是不少大学问上得九天揽月却未必下得五洋捉鳖,不少大道理上得厅堂却未必下得厨房。一切亦如喜忧参半毁誉参半的“哲学”,将其供入象牙塔易,请其回融实践中难,将其印成教科书易,请其变为现世报难。
换言之,“透过现象看本质”是一种,而“透过本质看现象”是另一路。民族细节该纳入何种学科无从考证,但现行学问中,研究“西方思想方向”的比较多而研究“西人思维方式”的比较少却是不争的事实。
有缘客居北美五六载,正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,看到了水中月,看到了雾中花,看到了大千世界的另一半,看到了芸芸众生的虚拟层,透过形形色色和林林总总,有说景是他乡好,有说月是故乡圆。
他山之石可以攻玉。他山之石何以攻玉?长于写作的我蓦然发现,单纯的文字叙述似显孤立无援,单纯的平铺直叙似显苍白寡淡。于是想到了儿时的《看图识字》,于是想到了常说的“图文并茂”,于是想到了“一叶知
2007/8/20 15:36:42